
在青岛海检集团的电力实验室里,2023届校友宫贺正专注地分析着电网数据。一年前,他还是青岛工学院实验室里调试电路的学生。如今,他已成长为承担重大项目的电力系统工程师。今日让我们走进这位省级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故事,解读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密码。
一、成长轨迹:用四年时间完成“三级跳”
宫贺的大学履历堪称“标杆式”成长:
学业领军: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,发表专业论文1篇;
管理担当:连续四年担任班长,获评校级优秀班干部、优秀团干部;
荣誉加冕:以“山东省优秀毕业生”身份为大学生活画上句号。
“母校给了我多元发展的舞台,让我明白工程师不仅要懂技术,更要懂协作。”
二、培养解码:三大体系塑造卓越工程师
1.模块化课程——构建“强电+弱电”知识图谱
核心课程体系:电路理论+电力系统分析+自动控制原理;
前沿拓展模块:PLC工业自动化+电力电子技术+人工智能应用;
宫贺实践案例:将《电力电子技术》课程项目直接应用于毕业设计。
2.阶梯式实践——完成“实验台到工程现场”跨越
基础实验层:电路焊接、电机控制等基础技能训练;
综合设计层:智能电网仿真、新能源系统设计等跨课程整合;
工程创新层: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参与真实项目开发。
“大二在海检集团实习时,我就已经接触过现在工作的设备系统。”
3.科研反哺——导师制驱动创新潜能
科研小组:1名导师+3名学生模式(宫贺大二加入新能源课题组);
课赛融合:以智能车竞赛为载体,将控制理论转化为实战成果;
论文产出:在导师指导下完成《光伏逆变器优化设计》论文。

三、职场答卷:从校园到企业的“无缝衔接”
入职青岛海检集团一年间,宫贺已参与:青岛某海上风电项目电力系统调试;城市电网智能化改造数据分析;新型电力设备检测标准制定。
“大学时参与的实训项目,让我提前掌握了行业标准操作流程,少走了很多弯路。”
四、育人启示:电气工程专业的“三融合”理念
宫贺的成长印证了专业培养模式的实效性:
产教融合:校企共建实训基地,学习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;
科教融合:科研项目反哺教学,培养学生解决真问题的能力;
赛教融合:以学科竞赛为杠杆,撬动创新能力提升。
宫贺的故事仍在延续 —— “就像电力系统需要持续升级,工程师更要终身学习。”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青工育人理念的最佳诠释。